10月20日上午,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举办建院40周年办学66周年系列活动——绿色能源融合发展科学家论坛,论坛主题为“绿色·创新·融合·发展”,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杰出校友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和交流绿色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趋势。论坛由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副院长韩奎华主持。
1978级校友、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立秋,探讨了热波/热共振传热技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热波与热共振的产生和调控机理。他指出,热波是通过周期性温度波动传递热能的一种新型传热方式,其独特的性能使其在许多应用场合中具备显著优势。此外,深入探讨了热波/热共振传热技术在能源、动力和电力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提出这一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传统传热方式的局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992级校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双聘教授程军,围绕双碳目标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双碳减排目标下,国家政策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对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日益重视。他指出,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未来将出现更加高效的能源采集和转换技术。根据市场调研,他具体描述了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包括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分布式能源的兴起以及智能电网的构建,这些都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0级校友、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技术系副教授薛小代,围绕大规模清洁储能技术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报告,介绍了当前清洁能源存储技术的几种主流形式,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新型电池技术等,并探讨了各类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他强调,随着可再生能源普及率的提高,对储能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长,而大规模清洁储能不仅可以平衡电力供应和需求,还能在电网故障时迅速恢复供电,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2008级校友、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张文强,分享了结冰风洞数字孪生系统设计的研究成果,讲解了数字孪生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强调了通过建立虚拟模型来预测和优化风洞实验的重要性。他展示了实验中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更高效地实现研究目标,确保每一次实验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2009级校友、北京理工大学准聘教授毛倩,进行了空天动力高密度燃料燃烧与反应机理研究的汇报,深入探讨了高密度燃料在空天动力中的应用及其燃烧特性,重点分析了燃料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热效率如何影响整个动力系统的性能。她提出,优化燃烧过程并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是当前燃料研究的关键,分享了包括计算流体力学(CFD)在内的先进模拟技术如何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燃烧机理,并为未来新型动力系统的开发提供支持。
2009级校友、《自然-通讯》高级编辑苏梦颖,就如何在自然系列期刊发表工程类工作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介绍了发表论文的步骤、选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撰写高质量的论文内容。她鼓励在座的年轻学者们积极探索前沿领域的研究,并强调接受同行评审、相互交流对于提升研究质量的必要性。她的报告引起了许多年轻学者的关注,大家纷纷就如何提高学术发表率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交流环节,参会校友借此机会重聚,分享各自的职业发展经历和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探索,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学院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支持绿色能源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为应对全球能源挑战做出更多贡献。